丁一元
律所:北京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
执业证:14401199710164293
电话:18688395239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冼村路5号凯华国际中心9楼
丁一元律师, 丁一元 律师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 中国区董事、体育运动中心副主任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 股权高级合伙人、刑事部主任盈科粤港澳大湾区第一届刑事专业委员会主任专注于刑事辩护,尤其擅长疑难复杂,民刑交叉,以及具有挑战性的新型犯罪、互联网金融犯罪,经济类、走私类、企业职务类等犯罪的辩护,先后为逾千宗刑事案件提供辩护帮助,成功办理了数百起无罪、死刑改判、免于刑事处罚、缓刑、减刑、不起诉、不批捕取保候审的案件。社会任职:九江学院客座教......更多介绍
丁一元律师,广州网银诈骗律师,现执业于北京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法律功底扎实,执业经验丰富,秉承着“专心、专注、专业”的理念,承办每一项法律事务、每一个案件。所办理的案件胜诉高,获得当事人的高度肯定。在工作中一直坚持恪守诚信、维护正义的信念,全心全意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立案监督是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的立案活动依法实行的监督。
是检察机关知晓的案件信息有限,立案监督工作处于被动地位,容易形成两个空洞。1、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检察院立案监督有两种情况:一是人民检察院自我发现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不立案侦查的;二是被害人认为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控申部门提出的。这两种情况是立案监督的对象和来源,对于第二种情况,由于有被害人提出,故立案监督是现实和顺理成章的,检察机关可根据被害人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启动立案监督程序。但对于第一种情况,检察机关很难了解到发案、立案的情况,因为根据第三百七十二条规定,立案监督的职权赋予审查逮捕部门,而该部门虽然与公安机关联系最密切,但却因为自己无侦查权,只有对材料的审查权,对公安方面的发案、立案并不全面掌握,公安机关如果对应当立案的案件不立案,此案如果没有被害人,检察机关根本无从掌握,这就形成了立案监督的第一个空洞,即立案监督的渠道太窄,基本上只能依靠被害人向检察机关提出,大量的无被害人的案件,检察机关无从掌握其发案、立案情况,从而也就失去了监督的可操作性。2、在检察机关启动立案监督程序后,公安机关立案后一般都会积极侦查,但也不可避免公安机关将案件挂着不投入力量侦查,这就形成了第二个空洞,即公安机关为应付立案监督而立案,检察机关无从督促其侦查。
是检察机关掌握的证据材料有限,对应否立案难以把握,使得立案监督工作无从下手。被害人到检察机关申诉的,往往仅有被害人的陈述,而无其他证据材料,因而犯罪事实是否存在,检察机关难以确定。对于检察机关在办案中发现的线索,如果公安机关已注明;犯罪嫌疑人在逃;、;另案处理;等,那么检察机关也无从调查。甚至,当检察机关发现应当立案但不知是否已立案的情况时,向公安机关询问,公安机关常会以;这个,我们已立案了;等话语来敷衍了事。
是公检认识上的分歧,导致不积极配合的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立案监督的难度。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认为,公安机关;应立案而不立案;以及;不应立案而立案;的,均应受到监督。但是,当检察人员想了解立案情况时,有的公安人员则认为检察机关仅对未立案的案件有立案监督权,因而不积极提供立案情况,使立案监督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是把立案条件等同于逮捕条件,使立案监督工作难上加难。在整个刑事诉讼程序中,立案的证明标准及证据要求是最低的,但是,在司法工作中,公安机关为提高破案率,而进行技术处理,通常;不破不立;,人为地提高了立案标准。因而在接到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或立案通知书时,公安机关会认为该案已达到了逮捕条件,立案后便不经侦查,就直接报捕。此时,如果尚未具备逮捕条件,那么无直接侦查权的审查批捕部门,若在七天办案时间内不能引导公安机关补充到有关证据,就只能作出不捕决定,这显然不符合立案监督的本意,必然会影响立案监督的效果。为避免类似情况的出现,检察机关往往会从逮捕的角度考虑立案的条件,因而不会轻易提起立案监督程序。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使立案监督工作滞碍难行。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立案监督的相关问题,为您推荐:
不予立案刑事案件中的问题和完善
浅析"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立案监督
刑事立案权滥用形态分析
当前,人民群众在法院立案难,尤其反映在基层人民法院及其人民法庭立案难度大的问题广受关注。而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立案审查程序规定,只有经审查符合符合民事诉讼法的四个硬性条件,法院才会给立案,但凡其一不符,法院就可能拒收诉状。司法资源与部分真正有诉讼需求的人民群众距离有点远。
公民遇到纠纷,找到法院,希望法院能主持公平正义,但由于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法律思维等的缺失,普通公民在很多情况下都并不能满足上述四个条件,法院从办案压力、纠纷解决、机制运转等方面综合考量后,以不符合条件拒绝一部分诉状也是现下常用的做法,这就致使法院有案不立,有诉不理的流言不胫而走,司法公信力和法院、法官的形象树立不起来。
十一届四中全会就依法治国重大问题进行了顶层设计,其中为全面推进司法改革勾画出了清晰的框架和路线图,并就立案难问题的解决进行了专门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强调,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立案登记制是对现行民事诉讼法的一次重大突破,从长远看,也为扩大司法权、提升司法公信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以往党中央关于制度设计到立法实施的惯例来看,现在离立案登记制的全面实行也只差一步之遥。
司法资源固然宝贵,但若不为民所用,终究只是一池废水。实行立案登记制度后必然会有更多的矛盾纠纷涌向法院,为法院和法官的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但就司法的工作本质及法官的职业理想来看,公民更多用法律的思维解决矛盾纠纷,将法院真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最后一道屏障,法院和法官就可以从当下涉诉信访工作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司法的公信力也可切实树立起来,那其实也意味着我们离法治的春天更进了一步。